close

  後疫情時代的到來,對傳統產業與內需市場帶來不少挑戰與轉機。隨著全球解封步伐加快,國際觀光與國內旅遊需求都明顯回溫,為相關產業注入一劑強心針。本週在觀察台股的同時,不妨將焦點放在傳產龍頭與內需、觀光類股的營運前景。

  先從傳統產業談起,鋼鐵、塑化、水泥等產業以往仰賴全球基礎建設與製造業需求。前陣子大宗商品價格大漲,又因通膨與物流成本飆升,使得這些公司的營運成本受到擠壓。如今若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逐漸回穩,這些業者的利潤空間有望稍作修復。不過,中國大陸的基建動能與歐美國家對進口製成品的需求,仍是牽動這些傳統產業的重要因素。如果全球經濟成長趨緩,或地緣政治引發供應鏈重組,可能改變原本的市場供需平衡,進而影響股價表現。

  內需相關產業方面,由於疫情限制逐漸鬆綁,百貨零售、餐飲、休閒娛樂等公司開始回收失去的商機。除了假日人潮重回購物中心,企業對餐飲、會展等活動的需求也在增加,對相關業者的營運具有正面提振作用。若政府未來推出更多振興經濟的政策措施,如消費券或折扣優惠,將進一步帶動民眾的消費意願。台灣擁有眾多連鎖餐飲品牌與百貨集團,一旦消費需求明顯回升,股價也往往跟著反應。然而,這些公司同樣面臨人力成本上漲與店面租金調整等現實壓力,能否有效控管成本、保持服務品質,是影響其獲利能力的關鍵。

  觀光旅遊產業則是另一大亮點。自從國境逐步解封之後,航空公司、旅行社、飯店與觀光景點業者的業績都有顯著回溫跡象,不少業者在疫情期間調整改裝、擴大行銷,積極吸引國內外遊客。本週若觀光類股陸續公布營收成長數據,可能帶來市場對該族群的買盤注目。不過,由於旅行市場也競爭激烈,機票與住宿價格是否合理,相關業者的成本結構與國際旅遊需求恢復速度,都可能帶來股價的漲跌變數。

  短線操作上,傳產、內需與觀光股常有「題材炒作」的現象,尤其在旺季或政策利多公布時,股價容易瞬間被拉高。但一旦市場熱潮退去,獲利了結的賣壓也會較快出現。加上外資對此類股的佈局通常不如電子與金融股那樣集中,籌碼分散度較高,因此股價波動不一定小。投資人若想布局這些產業,建議多留意營收數據與旺季表現,並根據技術面型態與買賣量的變化來判斷進出場時機。

  長期而言,台灣的內需市場仍擁有穩定的消費族群,再加上國際觀光回流,整體消費力道可望持續恢復到疫情前水準甚至更高。若全球經濟能平穩運行,且疫情不再大規模反覆,餐飲零售、飯店旅遊業者或有機會迎接營運的逐季成長。投資人在選股時,不妨特別鎖定具有品牌優勢、擁有豐富資源與優質管理團隊的企業,因為在後疫情時代,企業的韌性與創新能力更顯得重要。本週傳產與內需板塊或許仍存在短暫震盪,但長線看來,隨著經濟活動重啟,這些產業的潛在機會不容小覷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rio 的頭像
    Sterio

    Sterio的543

    Ster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